《推背图》的前世今生
《推背图》,这本在中国历史上充满神秘色彩的预言奇书,相传诞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彼时,唐太宗李世民出于对大唐国运的深切关切,下令当时声名远扬的天文学家李淳风与相士袁天罡共同推演大唐的命运走向,《推背图》由此应运而生。
李淳风,这位生于隋仁寿二年(602 年)的奇才,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对天文、历算、阴阳等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卓越的天赋。他在唐初的政治与学术舞台上极为活跃,不仅参与了《晋书》及《五代史》的撰写,还著有世界气象史上最早的专著《乙巳占》 ,甚至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其在学术领域的贡献卓越非凡。袁天罡同样毫不逊色,他是隋末唐初著名的玄学家和天文学家,以精准的相术闻名于世。新旧《唐书》中都记载着他为年幼的武则天看相,并断言其 “可为天下主”,这一故事更是为他增添了神秘色彩。
关于《推背图》书名的由来,流传着这样一段饶有趣味的传说。据说李淳风在推演国运时,完全沉浸其中,一发不可收拾,竟一口气推算到了唐以后中国 2000 多年的命运。就在他想要继续深入推演时,袁天罡从背后轻轻推了他一下,提醒道:“天机不可再泄,还是回去休息吧。” 于是,这本奇书便得名《推背图》,而书中最后一图所描绘的两人面向同一方位,一人用手推着另一个人的后背这一场景,似乎也在印证着这个传说。当然,也有说法认为 “推” 是 “稚” 字的忌讳语,原指孩子们背诵的、预测背运之事的谚语和预言,为避宋高宗讳,“稚” 故意缺一笔而为 “推” 。
《推背图》以其独特的形式构建起一个神秘的预言世界。它以《周易》64 卦名称排列象序,按照天干地支相配,依甲子、乙丑之顺序循环一周,共有六十象。每一象都由一个卦象、一幅图像、谶语和 “颂曰” 律诗一首这四个部分组成,通过隐晦的语言、奇特的图像,试图揭示历史的发展脉络与未来的走向。从唐朝的兴衰,到五代十国的动荡,从宋元明清的更迭,再到近代社会的变革,《推背图》的预言似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其内容之丰富、涵盖之广泛,令人惊叹不已。
令人惊叹的历史预言
《推背图》最为人称道之处,便是其对诸多历史事件精准得令人咋舌的预言。从唐初开始,它就如同一双神秘的眼睛,注视着历史的发展,提前 “记录” 下那些重大的变革与转折。
唐朝时期,武则天称帝无疑是最为震撼的历史事件之一。在男尊女卑观念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女性登上皇位简直是天方夜谭。然而,《推背图》第三象却精准地预言了这一历史奇迹。该象的谶语 “日月当空,照临下土;扑朔迷离,不文亦武” ,“日月当空” 巧妙地组合成了武则天自创的名字 “曌”,预示着她将如日月高悬,君临天下;“不文亦武” 更是直接点明了她的姓氏 “武”。颂曰中 “参遍空王色相空,一朝重入帝王宫;遗枝拨尽根犹在,喔喔晨鸡孰是雄”,前两句暗示了武则天先入感业寺为尼,后又重入皇宫的曲折经历;“遗枝拨尽根犹在” 则隐晦地描述了她称帝后对李唐宗室的大肆诛杀,虽枝叶被除,但李唐根基仍在;最后一句 “喔喔晨鸡孰是雄”,以反问的形式大胆预言了女性称帝这一打破常规的历史创举,其准确性令人惊叹不已。
安史之乱,这场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同样没能逃过《推背图》的预言。在《推背图》第五象中,谶语 “杨花飞,蜀道难。截断竹箫方见日,更无一吏乃平安”,“杨花飞” 暗指杨贵妃,她的命运与安史之乱紧密相连,“蜀道难” 则预示着唐玄宗在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蜀中,路途艰难;“截断竹箫方见日,更无一吏乃平安”,“截断竹箫” 寓意着杨国忠被杀,“更无一吏乃平安” 则暗示了安禄山的叛乱最终被平定,唐朝迎来暂时的安宁。颂曰 “渔阳鼙鼓过潼关,此日君王幸剑山。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葬金环”,“渔阳鼙鼓过潼关” 形象地描绘了安禄山叛军从渔阳起兵,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克潼关的情景;“此日君王幸剑山” 再次点明唐玄宗逃往蜀中;“木易若逢山下鬼”,“木易” 为杨,“山下鬼” 是嵬,合起来就是马嵬坡,“定于此处葬金环” 则准确预言了杨贵妃在马嵬坡香消玉殒的悲惨结局。 如此细致入微的预言,仿佛是历史的重演,让人不禁对《推背图》的神奇力量产生深深的敬畏。
时间来到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这场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运动,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推背图》第三十四象,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精准地打开了这段历史的大门。谶语 “头有发,衣怕白。太平时,王杀王”,“头有发” 与当时清朝百姓留 “阴阳头” 的习俗形成鲜明对比,准确地描绘了太平天国军民不剃发的特点,被清朝称为 “长毛”;“衣怕白” 则是因为在太平天国中,白色被视为不吉祥的颜色,很少被使用;“太平时,王杀王” 更是一语道破天机,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内部迅速爆发了严重的权力争斗,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等相继在内斗中被杀,曾经并肩作战的 “兄弟” 们,在权力的诱惑下自相残杀,这一惨烈的场景与谶语完美契合。颂曰 “太平又见血花飞,五色章成里外衣。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见梦全非”,“太平又见血花飞” 生动地展现了太平天国时期,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五色章成里外衣” 指的是太平军的旗帜分为青、白、红、黑、黄五色,分别对应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以及太平天国所信奉的独特宗教思想,这些构成了太平天国的独特标识;“洪水滔天苗不秀”,“洪水” 暗指洪秀全,其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如汹涌洪水般席卷大半个中国,但最终却未能实现推翻清朝、建立理想社会的目标,“苗不秀” 寓意着这场运动的失败;“中原曾见梦全非” 则直接表明太平天国的梦想在中原大地化为泡影,最终被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所击败,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象的预言,不仅准确地描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特征和发展历程,还对其最终结局做出了精准的判断,令人拍案叫绝。
质疑与争议:预言背后的真相
尽管《推背图》中诸多预言与历史事件的高度契合令人惊叹,但在学界和理性思考者眼中,这些所谓的 “神奇预言” 背后,其实隐藏着诸多疑点,关于它的质疑与争议从未停歇。
《推背图》版本众多,这是其真实性备受质疑的一大关键因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知的《推背图》版本竟多达数十种,如彩绘明抄本、明钞本(无图)、清初潘氏八喜楼钞本、清末石印本以及最为大众熟知的金圣叹批注本等等 。不同版本之间,从图像的绘制风格到谶语、颂诗的文字内容,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以对武则天称帝这一事件的预言为例,在姚广孝作序的手钞本中,其描述与流传最广的金圣叹批注本就大相径庭。这种版本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不一致性,使得人们难以确定哪一个版本才是真正的原著,也让人不禁怀疑这些内容是否是后人根据不同的目的和时代背景肆意编造和篡改的结果。正如学者们所指出的,如此众多且差异明显的版本,很难让人相信它们都源自于李淳风和袁天罡最初的创作,更有可能是在漫长的历史传承过程中,被不同的人出于各种动机进行了修改和加工,从而失去了其原本的面貌。
有人认为《推背图》是后人根据历史事件编造而成的,是典型的 “事后诸葛亮”。从历史记载来看,《推背图》在唐朝时期的文献中几乎不见踪影,直到北宋时期才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类记载之中。这一现象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如果它真的是唐朝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的预言奇书,为何在唐朝的正史、野史以及文人墨客的著作中都鲜有提及?反而在几百年后的北宋突然声名鹊起?一种合理的推测是,在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斗争激烈,各方势力都试图利用各种手段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或预测未来的走向。《推背图》或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一些人精心编造出来,将已经发生的唐朝及五代十国的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入其中,以伪预言的形式来吸引人们的关注,达到某种政治或社会目的。
从书中内容来看,许多所谓的 “预言” 都带有明显的事后解读痕迹。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预言为例,“头有发,衣怕白。太平时,王杀王” 这一谶语,看似精准地描述了太平天国的诸多特征和内部斗争。但仔细分析,这些描述其实都是基于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进行的总结和概括。在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之前,“头有发”(太平军不剃发)、“衣怕白”(太平天国对白色的忌讳)以及 “王杀王”(天京事变)等现象并不是普遍存在且具有明确指向性的特征,很难想象唐朝的李淳风和袁天罡能够跨越千年准确地捕捉到这些细节并将其写入预言之中。更有可能的是,后人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根据这段历史编写了相应的谶语和颂诗,使其看起来像是早就预言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
封建统治者的篡改也是《推背图》真实性存疑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非常重视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对于任何可能影响到统治的因素都极为敏感。《推背图》这类预言书,由于其内容涉及到朝代的兴衰更替,很容易被一些人利用来煽动人心、制造混乱。因此,许多朝代的统治者都对《推背图》采取了禁止或篡改的措施。据史书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就曾下令禁止谶书,其中就包括《推背图》。但由于该书在民间流传已久,难以彻底禁绝,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即命人将《推背图》的次序打乱,杂以其他内容,重新印刷发行,以混淆视听。这样一来,市面上流传的《推背图》就真假难辨,其原本的内容和预言也被严重扭曲。除了宋朝,其他朝代的统治者也可能出于类似的目的对《推背图》进行了篡改,使其成为了维护统治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推背图》,很可能已经与原著相差甚远,其中的预言也很难被认为是真实可信的。
禁书背后的政治与社会因素
《推背图》被列为禁书,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政治与社会因素,这一现象反映了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以及对封建统治秩序产生的多方面影响。
从政治层面来看,《推背图》对封建统治者的权威构成了直接的挑战。在古代社会,封建统治者一直强调君权神授,认为自己的统治是上天的旨意,具有绝对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而《推背图》却以预言的形式,暗示着朝代的兴衰更替是由天命所定,并非统治者所能完全掌控。这种观点打破了统治者对权力和命运的绝对垄断,让他们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受到了威胁。例如,当民间流传《推背图》中预言某个朝代将会灭亡时,必然会引发民众对现政权的怀疑和不安,进而动摇统治者的根基。宋太宗时期,民间风传《推背图》预言大宋王朝到宋太宗这一代就要走向灭亡,这一谣言迅速在汴京城中传开,使得京城百姓人心惶惶。宋太宗深知此事的严重性,意识到如果不加以制止,将会引发社会的动荡,于是立即下令将《推背图》列为禁书,并严厉惩治造谣与传谣之人 。这一事件充分体现了《推背图》对封建统治者权威的冲击,以及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统治对其采取的强硬措施。
《推背图》还容易引发社会的不稳定。由于其预言内容往往充满了神秘色彩和不确定性,容易被一些心怀不轨之人利用,成为煽动民众、制造混乱的工具。在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和政治变革都与谶纬预言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起义者为了给自己的行动寻找合法性依据,常常会借助《推背图》等预言书来制造舆论,声称自己是顺应天命,推翻旧王朝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做法不仅能够吸引民众的关注和支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现政权的公信力。例如,在一些朝代的末年,社会矛盾尖锐,民不聊生,此时如果有人宣扬《推背图》中关于改朝换代的预言,很容易引发民众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反抗情绪,从而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封建统治者深知这一点,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避免因《推背图》引发的社会混乱,他们不得不将其列为禁书,严格限制其传播。
从社会层面来看,《推背图》所提倡的历史宿命论,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历史宿命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天命注定的,人们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这种观点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人们陷入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认为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既定的命运。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容易失去对未来的信心和追求,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从而阻碍社会的进步。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他们希望民众能够积极向上,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而不是被历史宿命论所束缚,消极对待生活。因此,《推背图》所传达的历史宿命论思想,与封建统治者的期望背道而驰,这也是它被列为禁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推背图》被列为禁书,是封建统治者出于维护自身统治权威、稳定社会秩序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等多方面的考虑。它在历史上的禁书地位,不仅反映了其自身内容的敏感性和特殊性,也体现了政治与社会因素对文化传播的深刻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推背图》虽然被禁止传播,但它的神秘色彩和独特魅力却始终吸引着人们的关注,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存在。
结语:神秘面纱下的思考
《推背图》,这本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神秘光芒的预言奇书,至今仍如一团迷雾,吸引着无数人去探索、去解读。它以独特的形式和神秘的预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跨越千年的历史画卷,既展现了古人对未来的无限遐想,也反映了他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
不可否认,《推背图》中那些与历史事件高度契合的预言,如武则天称帝、安史之乱、太平天国运动等,确实令人惊叹不已,仿佛它真的拥有洞察天机的神奇力量。然而,当我们拨开这些神秘的迷雾,以科学理性的眼光去审视时,却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疑点和争议。版本的多样性、事后编造的嫌疑、封建统治者的篡改等因素,都让我们对其预言的真实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或许,那些看似神奇的预言,不过是后人根据历史事件精心编织的故事,是对历史的一种特殊解读方式,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预知未来。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理性和实证的时代。虽然《推背图》的神秘预言能够满足人们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但我们绝不能过分依赖或迷信它。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证研究,才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历史、把握未来的可靠工具。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去分析和研究《推背图》,从历史、文化、哲学等多个角度去挖掘它所蕴含的深层价值,而不是盲目地相信其中的预言,陷入迷信的误区。
尽管《推背图》的预言真实性存疑,但它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它融合了易学、道教、谶纬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和社会的珍贵资料。通过对《推背图》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以及他们对世界和未来的认知,从而为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推背图》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和争议的奇书,它既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和思考上饶期货配资,也让我们在探索真相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成长。在对待《推背图》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和客观,既要欣赏它的文化魅力,又要警惕迷信的陷阱,让它在科学与理性的光照下,展现出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发布于:江苏省